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-PAPER 第347期 2020/04/15 出刊/ 半月刊

 

 

在地觀點變成「在家觀點」——以色列疫情政策下的生活點滴

【文、圖∕樓和念∕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】

 



  全球一家親:疫情之下,每個人有點像、又不太一樣的恐懼與領悟

    

  下文分享的生活「點滴」,真的很小點、也很小滴,更像是日記一樣的撰寫,紀錄身為一個外國人、一個學生、一個人,在面對這場疫情的心情紀錄,也許看完之後你會發現,跟你的心路歷程沒有差多少,我想,全球巨變之下,每個人肯定都有差不多、但又不太一樣的恐懼、感悟、影響,也誠如朋友在電話裡說到的:「真的有種全世界一家親的感覺,也不是第一次,但疫情又比比起全球暖化、海洋污染的危機共感更近。」前陣子在心理學的書裡面讀到「Loneliness does not discriminate. 」,我想「Virus does not discriminate either.」,在這個大歷史的框架之下,增添一筆有點像,又有點不一樣的微觀紀錄。

  在開始分享故事與心情之前,還是有一些可愛的、零星的善意,試圖沖淡環境裡過度緊張而肅殺的氣氛。

26012
  

  (以色列街上常常會有人把不要但是還可以再利用的東西放在長椅上,讓需要的人拿取,在疫情之下也不例外,而書真的是最好的抗疫良品。攝影/樓和念)

    

26012
  

  (「如果你買不到蛋,健達出奇蛋也是一個選擇喔。」搶購蛋的風潮底下,應運而生的空間再利用。資料來源/secret Tel Aviv臉書社團)

  

  適應隱居生活後,時間軸拉回風雨變色的三週前⋯⋯

  

  回想從二月開始,面對比疫情更早爆發的不友善,時間快轉到三月,全球的疫情快速擴張,從亞洲到歐洲,再從歐洲到美洲,以色列也淪為災區。不只是日本在賞櫻假之後案例大爆發,以色列也在慶祝普珥節(3/12)的十天後,案例爆炸性的成長,每天都是400、500的三位數的跳增。

  狀況每天都變得很快,學校剛公布要線上上課,預計到四月的假期結束,這段時間大家不用去學校,荷蘭人還神采奕奕地說自己星期一會去上班,結果星期一還沒下班,就傳了訊息說他也要在家工作(work from home)。當時我還在想,「啊,四個人都擠在一個房子裡,實在是太擠了。」沒想到過兩天,我正在房間裡上線上課程,就聽到客廳的電話聲,一邊講電話一邊走來走去,聲音由遠而近,又由近而遠。跟他老闆講完電話之後,原本對於疫情最滿不在乎的室友,居然成了我們家第一個因為疫情改變計畫的人。

  他決定要走了,飛機就在隔天下午。我們幾個人面面相覷。

  以色列鎖國政策來的很早,從3月12號開始,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禁止全球旅客入境的國家,但是還是沒有辦法有效的控制當地傳染的速度,從23號開始,新增案例因此限制出入境不夠,政策也開始對當地居民限縮了。

26012
   

  (從二月底至撰稿的四月六號,Coronavirus在以色列每日的新增案例。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)

  

  印象很深刻,3/16號晚上,我打開房間門看到室友躺在小沙發上,腳在外面晃,邊滑手機邊跟我說,「妳知道以色列政府接下來要把超商以外的店都關掉了嗎?」我愣了一下,「真的?從什麼時候開始?」「明天。所以我剛剛出門去吃了最後一個Sharwarma,超滿意。」我摸摸頭,皺了一下眉毛,走回房間,說不上是傻眼還是矇掉,如臨大敵,因為這個看不到的敵人,我的生活也要劇烈變化了嗎?卻不知道具體而言會變得怎樣。過了五分鐘,「走,去吃冰淇淋。」跟另外一個室友結伴衝出家門,如果接下來店家都關了,我的最後一個願望要再吃一次家裡對面的冰淇淋店,再吃一次開心果口味冰淇淋。在路上也遇到一個當地人,問我們從哪裡來,鑒於之前的經驗還是有點防備心,沒想到他笑笑的跟我們說「這個時候來到以色列很可惜吧。」我們稍微聊了一下天,他說也是因為聽說店家要關門,所以出來吃最後一次的漢堡,好好笑,不曉得是捨不得漢堡、冰淇淋、沙威瑪,還是害怕接下來只能吃自己煮的食物?大家面對這個看不見的敵人都有些不知所措,但至少不是只有我想著,要再吃一次不健康的加工食品。

  17號開始正式「建議」國人非必要不要外出,「建議」除了超商以外的商店全數關門,只能一個人出門運動,不要結伴同行。18號學校全數關閉(包含圖書館、學校餐廳、辦公室),線上課程從4月底延長為整個學期,可以出門,但是限制步行距離只能十分鐘的路程,開車出門時車上只能限乘一名乘客⋯⋯。再隔兩天,政策又變得更嚴格,所有的建議都變成法律,警察可以依法開罰,而出門的距離也有了限制,只能以家為圓心,100公尺為半徑的圓為界線,並開始由手機定位追蹤,以色列總理在記者會上強調,台灣的防疫成果優良,特意向台灣學習科技監控,希望有效控制以色列當地疫情⋯⋯。聽到這項制策,身為在以色列的台灣人覺得憂喜參半,一則光榮,一則對於「自由」的消逝而感到焦慮,政府採取這樣強烈的手段,代表他們有心想要控制疫情,卻也可能顯示狀況危急,只好祭出強硬政策當作最後手段。

  

  2020的春季班,大概是令集體交換生最莫名其妙又無可取代的交換經驗

  

  一方面傻眼政策的雷厲風行,另外一方面也忙著跟交換生社群裡面的人說再見,一個捷克朋友,來以色列三個禮拜,只上了一堂實體課就回家了,我們在他搭飛機的早上見了面,開玩笑說三個禮拜的交換生活有夠短!「而且如果我來玩三個禮拜,去過的地方肯定比現在多。」計劃趕不上變化,三天前他被大使館聯絡,說這可能是近期最後一班直航飛機,他就匆匆打包回家了。下學期才來以色列交換的人,幾乎都只待了幾個星期,在社群裡面認識的另外一個德國女生也是這樣,我們會認識是因為我在群組裡面回覆一則防疫的假消息,訊息裡面提到「台灣專家說」如何自我檢驗有沒有肺部纖維化,但我卻從來沒有聽過⋯⋯總之她很興奮的跟我聊了一陣子,才知道原來她媽媽是台灣人。見面那天我陪她去亞洲超市,買了做水餃要用的材料,沒隔三天,她就說她也到德國了,我沒有細問,但我猜那些食材應該還躺在冷凍庫裡來不及處理。

  眼看身邊的人一個一個選擇回家,想要離開的心態也不是沒有過,但看著家裡還有另外兩位室友「堅守崗位」,冷靜的在萬變之下過好生活,讓焦慮的我也漸漸冷靜下來,關在家裡的第三個禮拜,開始慢慢習慣新生活:平均一個禮拜為了採買出門一次,太陽成為我們最大的慰藉,天氣好的時候,到後院讀書、曬太陽,室友偶爾出來招呼,就在太陽底下聊聊天,說說彼此又從網路的世界裡學了什麼、做了什麼,另外一個則是重拾放棄了很久的運動習慣,終於符合一個星期運動三小時的健康標準,也練習跟自己的身體對話。面對生活的大量空白,我跟大多數人一樣,還是很多的不習慣,但在耍廢與浪費時間之際,努力找事情把空白的時間填滿,也努力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情況下,練習沉著冷靜的能力。


  





  Facebook Twitter Line

▲BACK

◆ 發行單位 /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
◆ 榮譽發行人/ 周景揚校長
◆ 發 行 人/ 周錦宏院長
◆ 編輯顧問 / 王俐容老師、王保鍵老師、江俊龍老師、周錦宏老師、
姜貞吟老師、孫    煒老師、 陳秀琪老師、陳定銘老師、
張翰璧老師、黃菊芳老師、劉小蘭老師、蔡芬芳老師、
鄭曉峯老師、賴守誠老師、鍾國允老師、羅肇錦老師。
(依姓氏筆畫排序)
◆ 主   編/ 周錦宏院長
◆ 執行編輯 / 陳秀琪系主任、黃菊芳老師、邱一帆老師
◆ 編 輯 群/ 涂政強、梁萩香、彭淑姿、陳昀楨、彭賢明、
賴音如、賴亞華、羅雅鈴 (依姓氏筆畫排序)
◆ 刊頭攝影 / 廖千慧
◆ 網頁製作 / 李岳哲
◆ 連絡電話 / 03-4227151#33050